目前在国内SEO业界,很多SEO公司或个人为某网站进行SEO优化时,给对方网站的首条诊断建议,往往是将内容页面HTML静态化。这并非因为动态页面无法开展SEO,而是相较于HTML静态页面,动态页面对搜索引擎的友好程度稍逊一筹。实际上,借助多种技术或变通方法,网站优化并非一定要进行静态化。
以广州SEO为例,点开链接分析其组织动态栏目,会发现页面分布和内容并未真正生成HTML页面。
对于大多数搜索引擎而言,主观上对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并无明显偏好。只是很多动态页面URL包含的参数,不利于搜索引擎收录,而静态页面更易被收录。此外,页面静态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页面访问速度,增强系统性能与稳定性。这使得在搜索引擎优化过程中,为追求更显著的效果,快速解决问题,大家热衷于对站点进行静态化处理。
然而,对于大型、内容丰富的网站,将所有页面进行HTML静态化,会带来诸多问题,消耗的成本也不容小觑:
生成的HTML文件数量庞大,存储时需考虑文件、文件夹数量以及磁盘空间容量问题,这往往需要大量服务器设备支持。
程序会频繁读写站点较大区域的内容,由此需考虑磁盘损伤及事故防范与恢复问题,既要及时更新硬件,又要做好站点备份。
页面维护复杂且工作量大,难以保证页面维护的及时性。这需要建立一整套站点更新制度,并配备专业的站点维护人员。
站点静态化增加了更新维护难度和网站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,加大了硬件设备需求,加快了设备损耗速度,还增加了站点潜在的访问冲突和故障概率。对于大型网站来说,这些都是必须考量的因素。
对于网站SEO优化而言,不一定要实现真正的静态化,达到网站搜索引擎优化的目的即可。实际上,动态页面同样能做好SEO优化。
目前,大多数搜索引擎基本都能收录动态页面,使用动态页面的站点数量,也远超静态页面的站点数。许多大型网站网址后缀虽为.htm,但实质仍是动态页面,只是通过URL Rewrite方式“伪装”成静态页面。例如搜索引擎优化组织的网站,就是通过URL重写实现伪静态的。
目前,对动态网站实施相对静态化,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:
1. **伪静态,采用URL Rewrite方式**。
2. **类似蜘蛛抓取的方法**:动态站点依然存在,借助程序抓取整个站点,并保存发布为可访问的静态站点。
无论是真静态页面还是伪静态页面,在方便搜索引擎收录方面,效果相同。既然如此,为何不采用效率更高的“相对静态化”方法,避免真正静态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呢?
在页面更新维护方面,即便采用伪静态,也会增加维护的复杂性和工作量。目前较为可行的更新方式有:
**触发式更新**:当维护人员在后台更改某些信息后,系统自动或提供手动更新相应显示页面。
**独立、分片式更新**:将更新与维护分开,把页面划分为不同区域,根据特定规则对区域进行更新。区之间的整合与分离,有的采用活动域,有的采用SSI(Server Side Include)。
对于大型网站相对静态化后的更新维护,独立、分片式更新是较为理想的模式:
1. 对各页面进行分区、编号,制定存储规则和更新规则。更新规则分为“依据数据变更更新”和“周期更新”。
2. 对各区采用优先级管理,并提供手工触发的即时更新功能,以满足部分信息的更新时效要求。
3. 用静态页面替换动态页面,同时保留动态页面。在静态页面未生成完毕时,使用动态页面代替。
静态化对于网站SEO来说,应是向搜索引擎发出的一个信号,表明站点易于收录,引导搜索引擎尽可能多地“浏览”站点内容。只要方便浏览和收录,搜索引擎对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都会平等对待,进行收录。
对于小网站而言,站点静态化或许是提升网站收录量的简便方法。但对于大网站来说,就需慎重考虑,是否真有必要进行静态化,还是采用“相对静态化”就已足够。
此外,构建清晰的网站结构、定期向搜索引擎提交sitemap等方法,也能解决页面收录不全面的问题。设计良好的URL、避免页面重复、保持内容新鲜且原创,才是保障网站更新收录的长远策略。如今,搜索引擎对动态URL的认可度越来越高,对多参数URL的处理也愈发智能。只要网站优化得当,全站生成HTML静态页面的做法,即便不算画蛇添足,也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。在网站优化过程中,我们应权衡利弊,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。